自然保护区审计案例分析专项
一、审计思路
主要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客观分析人为因素、气候变化和自然因素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退化、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影响程度,进而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自然保护区管理责任总体情况和结果,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二、审计内容
(一)自然保护管护责任落实情况。检查环保、林业、农业、水利、地质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自然保护区管理责任情况;检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和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情况,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经费落实情况,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看是否存在因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到位和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造成生态环境毁损问题。
(二)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情况。检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情况、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设置情况,看有无擅自移动自然保护区的界标问题;检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划分情况,看是否存在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和开展旅游、生产经营活动。经批准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检查自然保护区管护情况,看有无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以及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或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景观的生产设施。
(三)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区、种群数量和自然生态系统变化和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现状等情况,看是否存在生态环境退化、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等问题。
三、审计方法
(一)获取资料审查分析。收集相关红线规划、管理制度、动植物种群台账、野生动物监测视频、生产经营活动、案件查处卷宗等资料,了解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设置情况,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的划分情况,动植物种群和自然资源基本情况。
(二)走访座谈了解情况。组织林业、农业、水利、地质矿产等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座谈,走访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群众,了解掌握其在各职能范围内的管理情况、管理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不足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种植物种群变化情况。
(三)现场踏勘重点核实。重点核实上级下发、网络舆情、群众举报等案件的整改情况和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违规实施参观旅游项目、建设生产设施等问题。
